演讲嘉宾
Speakers

以演讲顺序排序

演讲嘉宾 - 第一天 (11月9日)

第一节:主题演说

李向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郑志刚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

蔡健龙

澳门文化遗产厅

苏彰德

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育和活化再利用的新发展

钟妙芬

大馆

蔡宏兴

华懋集团

第三节:知识分享和公众参与-文物建筑教育的新策略

吕泽强

澳门城市规划委员会

朱蓉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周颖

香港大学建筑系

黄文德

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

萧丽娟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刘思咏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第四节:文物建筑保育和活化再利用的新发展

冯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冼昭行

薄凫林牧场

高永康

薄凫林牧场

林社铃

薄凫林牧场

演讲嘉宾 - 第二天 (11月10日)

第一节:应用于文物建筑保育和教育的新科技

黄海妍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石浩斌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江咏雯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叶健雄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范旼澔

纽卡斯尔大学

Sam Turner

纽卡斯尔大学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育和活化再利用的新发展

冯紫珊

香港建筑署

罗嘉裕

Ptah Heritage Limited

刘淑瑜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
体育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马若龙

婆仔屋文创空间

第三节:知识分享和公众参与-文物建筑教育的新策略

吕舟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

节:跨地域合作

曹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羽

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

蒋志豪

香港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

梁惠敏

澳门文化局
主办单位
独家赞助机构
支持单位

联络我们

一般查询热线:
(852) 2208 4488
电邮︰
enquiry@amo.gov.hk
传真︰
(852) 2377 9792

© 大湾区文物建筑高峯论坛 2022 版权所有. 隐私政策

李向东先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李向東
个人简介

李向东,研究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曾主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及遴选的技术审核,山西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检查与评估,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等重要项目。着有《义县奉国寺》及《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等。编制的《崇兴寺双塔—西塔维修方案》荣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文物保护规划奖。

演讲简介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重大国际倡议。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为搭建亚洲文化遗产合作平台注入积极动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积极践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已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形成了多元合作格局和独特的合作理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未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围绕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与国内外同行携手提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展现灿烂的亚洲文明。

李向東先生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李向東
個人簡介
李向東,研究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專家、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常務理事。曾主持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及遴選的技術審核,山西文物建築保護工程檢查與評估,深圳改革開放重要史蹟保護利用戰略規劃等重要項目。著有《義縣奉國寺》及《遼寧省燕秦漢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等。編製的《崇興寺雙塔—西塔維修方案》榮獲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方案及文物保護規劃獎。
演講簡介
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重大國際倡議。2021年10月,國家文物局主辦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為搭建亞洲文化遺產合作平台注入積極動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積極踐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已在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等國家形成了多元合作格局和獨特的合作理念,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未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將圍繞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與國內外同行攜手提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準,展現燦爛的亞洲文明。

郑志刚博士, 太平绅士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

Cheng Chi Kong
个人简介
郑志刚为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掌舵集团旗下地产发展、基建项目、建造工程、酒店及其他消费与科技业务。自2006年加入本集团后,他策动「The Artisanal Movement」重新打造品牌个性,将工匠手艺、倾心历史、独特设计及匠心独运渗透至集团旗下所有业务。2008年,郑志刚创立了全球首个以文化零售概念主导的K11品牌,为新世代打造崭新购物体验。除了旗舰项目K11 MUSEA、11 SKIES及K11购物艺术馆,K11 集团主要营运的商业项目包括K11 ATELIER、K11 ARTUS及K11 Select。
演讲简介
自2019年至2021年,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明文支持湾区文化遗产的保育与发展。香港作为区内高度国际化的重要城市,有条件成为湾区文化遗产枢纽。是次演讲前瞻性地为构建香港成为湾区文化遗产枢纽提供了建议,其中包括利用香港地域与人文优势,并以创意理念赋能香港本地历史建筑遗产的保育与活化,及推动建立大湾区「9+2」城市间文化合作机制等。期望是次演讲可以为构建香港成为大湾区文化遗产枢纽提供发展方向,并在未来演变成可行的政策措施,为落实将香港建设成为大湾区文化遗产枢纽,勾划出一个可塑性的蓝图。

蔡健龙先生

澳门文化遗产厅

蔡健龙先生
个人简介
蔡健龙工程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厅厅长,多年从事澳门文物建筑的修复及活化工作,负责执行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
演讲简介
活化利用一直是澳门特区政府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次演讲将通过扼要回溯澳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发展历程,以及介绍澳门近年开展的活化利用案例,包括:传统中式围里建筑「永福围」、原痲疯病院舍「九澳圣母村」、手工业遗址片区「荔枝碗船厂」及「益隆炮竹厂」作为引子,结合以科技提升文遗传播力及开放民间参与活化的新方向,浅析澳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社区连结、建筑价值的重现以及活化利用的新发展。

苏彰德先生,BBS JP

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

蘇彰德
个人简介

苏彰德先生热爱文物保育、博物馆、艺术和文化,并具有相关的丰富经验。苏先生于2019年获委任为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先生亦是博物馆谘询委员会主席和西九文化区 M Plus Collections Trust 主席、香港演艺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保育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成员、团结香港基金顾问、及香港建筑中心顾问、等等。为表扬苏先生在公共事务的贡献及出色表现,政府分别于2019年委任他为太平绅士及2021年颁发予铜紫荆星章。

演讲简介
古物咨询委员会是跟据1976年生效的《古物及古迹条例》(香港法例第53章)成立的法定组织,就香港的文物保育向政府提供专业意见,在文物保育上担当着重要角色。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会从委员会的法定职权范围、历史建筑评级机制、挖掘及搜寻古物牌照审批、文物影响评估机制、推广保育意识及保育政策等分享成果,让大家了解委员会在推动文物建筑保育、活化和教育的角色;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日后的合作和交流的愿景。

钟妙芬博士

大馆

鍾妙芬
个人简介
现职大馆古迹及艺术馆文物事务主管,此前曾担任香港何鸿毅家族基金会的营运总监、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管及中国艺术部策展人、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中国艺术部策展人、英国爱丁堡大学讲师。她为一名艺术史学家,研究范畴包括中国艺术和建筑,曾发表大量相关著作,并曾与上海博物馆及南京博物院联手筹划国际大型展览。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史哲学硕士,香港大学艺术史哲学博士。
演讲简介

中区警署建筑群保育活化成为大馆古迹及艺术馆,获誉为保育计划中的典范,荣膺国际奖项和认可。中区警署建筑群包括三座法定古迹: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原本设计作多种维护法律及秩序的用途,高墙内大部分建筑并不对外开放。香港赛马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保育活化建筑群,为古迹赋予新生命与特色。大馆成功转型为展现原真性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胜地,贡献香港文化活力和创意才能,自2018年开幕以来接待超过一千万位访客。

是次演讲强调大馆的保育与活化再用,背后必要和互相关联的元素,以及当中艰难的抉择:古迹的意义和价值 — 保育计划如何使用国际规范及延续原址的历史、建筑和社会文化价值,管理层面和文化节目决策是如何尊重古迹的意义;更新变化 — 如何采纳与协商改变,顺应多变脉络下的新用途;连结大众和都市环境 — 考虑到场址与周围都市景观的关系,这个计划怎样引入公共参与;文化介入 — 各种历史诠释和艺术节目、活化空间、其他用途和措施,如何平衡文化、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以持续发展。

在解锁重开后,另作新用的大馆依然拥护昔日的精髓,不只透过历史建筑展现那无容置疑的古迹意义,更透过与香港这座演变之城,还有香港和大湾区以及全球脉络关系下,定义更广泛的艺术文化,与社会急切议题作当代互动。

蔡宏兴建筑师

华懋集团

蔡宏興
个人简介
蔡宏兴建筑师是华懋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在物业发展范畴拥有超过30年的管理经验,并曾于世界各地担任专业建筑师。他曾任南丰集团董事总经理及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董事,亦曾为香港政府、机场管理局、港铁公司、市区重建局、加拿大公共工程、卑诗省建筑公司提供专业服务。专业职务以外,他亦在多个非政府组织和专注于社区、设计和创新范畴的专业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现为香港建筑师学会及香港城市设计学会会长。
演讲简介
毫无疑问,每个地方的文化遗产和具历史价值的旧建筑都应得到保育。然而,并非所有历史建筑都可复修或重新营造,故此全面的复修不一定要使建筑物回到从前最原本的面貌。不适当的复修甚至可能无端破坏建筑物的部份历史价值,而这些价值是来自该建筑长期在社区所担当的不同角色。而且建筑物就原设计所曾作出的部份改动,可能已变得具有相当艺术价值或历史意义,如此我们更不应坚持将建筑物回复原貌。

随着时间推演,人们的需求亦与过去不同。历史建筑需要现代元素的介入才能延续生命,而非如同木乃伊成为博物馆收藏品。是次演讲将以香港中环街市为例,讨论活化历史建筑面对的挑战,包括如何做到保存建筑物的原貌并带出其历史内涵之余,亦可满足当前功能上及活化再利用所需。

吕泽强博士

澳门城市规划委员会

呂澤強
个人简介
建筑师、博士、ICOMOS 会员,除了从事建筑设计及保育,近年亦着力澳门城市建筑的研究、教育及推广,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其中包括《记忆之外:走回20世纪看澳门建筑保育》。
演讲简介
以澳门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政府部门、社团及高等院学对于文物建筑教育及推广的主要情况作整理归纳,虽然并未全面,仍一定程度反映澳门在该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朱蓉教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朱蓉
个人简介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澳门遗产学会监事。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景观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
演讲简介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也是澳门450多年来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历史城镇型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兼具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双重目标。是次演讲回顾了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在申遗前后的保护、管理及活化再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同时,针对当前澳门在国家和区域总体战略规划背景下的新机遇与挑战,对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在未来“后申遗”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出策略性建议。

周颖博士

香港大学建筑系

周穎
个人简介
周颖是一位建筑师也是一位城市理论家。她对历史保护、建筑重新利用、绅士化[gentrification]、创意城市等题目的研究在2017年出版于《Urban Loopholes: Creative Alliances of Spatial Productions in Shanghai’s City Center》的书中。Critical Planning、 Urban China [城市中国]、 LEAP [艺术界]、Art Journal等期刊发表过她的研究,她也参展于Rotterdam和深圳建筑双年展、慕尼黑Haus der Kunst、瑞士建筑馆等展览地点。她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硕士于哈佛,博士于瑞士理工,现职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演讲简介

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下,市区重建模式一直以清拆为主要手段。不论过去或现在,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普遍模式。特别在东亚城市,人们逐渐察觉历史建筑的状况正因城市高速发展而变差。政策制订者和普通民众亦越来越重视历史建筑,自觉捍卫其内在价值,因为这些建筑是看得见的文物,能真实地呈现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发展轨迹和成就​​。

香港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在十九世纪末的公民大学运动的背景下建立,以红砖建筑为体现。它既是具文化意义的历史遗迹,也是进行当代保育研究的据点,具相当影响力。是次演讲将重点介绍位于香港大学校园内具历史意义的建筑,以及它如何作为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的教育和研究重地。

黄文德
副研究馆员

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

黃文德
个人简介
深圳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深圳本土历史、古建筑调查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广东省南方红色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广东省、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理事;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等职。
演讲简介
《新安县志》有云:“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其原意是“缘为此地,最为险僻。”1996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视察大鹏所城,也题写了“沿海所城,大鹏为最”,此时则是从文物遗产的价值“最”的意思,即大鹏所城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遗存,是中国“屯兵制”的标本,是中国古代城池类建筑营造的重要范例。历史上大鹏所城与香港九龙寨城、东涌寨城共同扼守珠江口左海路,是省会门户、珠江锁钥,是明清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深港历史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载体。大鹏所城的保护以考古和古建筑调查作为规划与修缮的依据,确保保护工作的原真性和科学性,在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上“老瓶装新酒”,尽可能体现其明清海防卫所的文化个性,突出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服务于深港民众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并尽可能提供参与、互动体验的场馆与业态,以使得参观者有异于平时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感受,打造文化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萧丽娟女士,MH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蕭麗娟
个人简介
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教育博物馆「教育承传计划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ICOMOS China)理事会理事等。曾任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及前民政事务局助理秘书长。近期文章包括〈永续留存 – 秦文化大遗址保护〉、〈「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展览的教与学及其超越〉、〈香港的中式传统庙宇〉、‘Application of 3D Scanning Technology in Restoration of Heritage Site Damaged by Natural Disaster’。
演讲简介

香港的文物建筑资源丰富,曾作教育用途而获评级的接近190项,其中33项已被古物事务监督(即发展局局长)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列为法定古迹。教育类的文物建筑种类多元,将它们串联起来,可完整勾划出香港早期教育历史的轮廓,以至与内地和澳门的关系。

在幅员辽阔的新界,不同氏族承袭祖籍传统,重视文教,蒙童于学塾或书室接受教育。在它们蜕变成现代村校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文物建筑作为历史印记。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中期已有外国教会来港办学,目标是培训华人传教士,促进在内地传播宗教。不久政府发展世俗教育,兴办官立学校;教会学校亦在补助计划下转型并迅速成长。即使这些学校已多番迁移,部份现存校舍仍有过百年历史。除了中英语双轨并行的基础教育系统,还有专上教育与师范教育等范畴,均有文物建筑作时代见证。

是次演讲将以文物建筑诉说香港的早期教育史,期望以此为起点,进深研究和阐释大湾区的教育类文物建筑,打造大湾区教育文物游径,与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发挥协同效应。

刘思咏女士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劉思詠
个人简介
古物古迹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负责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曾任香港历史博物馆一级助理馆长,专责研究及展览策划逾十年,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工』不可没:香港工业传奇」、「金漆辉映:潮州木雕」、「香港玩具传奇」、「日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及「皇村瑰宝:俄罗斯宫廷文物展」等。
演讲简介

香港的文物建筑资源丰富,曾作教育用途而获评级的接近190项,其中33项已被古物事务监督(即发展局局长)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列为法定古迹。教育类的文物建筑种类多元,将它们串联起来,可完整勾划出香港早期教育历史的轮廓,以至与内地和澳门的关系。

在幅员辽阔的新界,不同氏族承袭祖籍传统,重视文教,蒙童于学塾或书室接受教育。在它们蜕变成现代村校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文物建筑作为历史印记。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中期已有外国教会来港办学,目标是培训华人传教士,促进在内地传播宗教。不久政府发展世俗教育,兴办官立学校;教会学校亦在补助计划下转型并迅速成长。即使这些学校已多番迁移,部份现存校舍仍有过百年历史。除了中英语双轨并行的基础教育系统,还有专上教育与师范教育等范畴,均有文物建筑作时代见证。

是次演讲将以文物建筑诉说香港的早期教育史,期望以此为起点,进深研究和阐释大湾区的教育类文物建筑,打造大湾区教育文物游径,与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发挥协同效应。

冯江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馮江
个人简介
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访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意利都灵理工大学,广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建筑遗产》、《建筑史学刊》及《新建筑》编委。
演讲简介
泮塘五约位于广州西郊荔枝湾畔,是一座多姓宗族聚居的水乡村落,保存有较多明清、民国建筑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0年以来,泮塘五约渐次开展了以历史格局整理和日常生活空间品质改善为目标的微改造,从看似十分普通的巷道、共有空间入手,适当引入院落,吸引了喜爱朴素和雅静的人士前来经营和游赏,与居住于此的村民共处,融入寻常巷陌和日常生活的风景。回顾泮塘五约微改造与社区营造这一仍在持续进行中的过程,可有助于讨论平常、日常在历史环境保育中的重要性。

冼昭行先生

薄凫林牧场

冼昭行
个人简介
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高级督导主任,曾长驻薄扶林村服务达11年,现为薄凫林牧场督导委员会成员。
演讲简介
薄凫林牧场标志廿一世纪香港文物建筑保育趋势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幢一级历史建筑建于1887年,为现存唯一牛奶公司高级职员宿舍,在牛奶公司1985年关闭牧场后一直空置,至2015年香港政府才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交给香港明爱及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组成的“薄凫林牧场”营运,至今复修工程已竣工,并于2022年4月开展业务。薄凫林牧场的保育动力源自薄扶林村地方社群,居民小组搭筑交流平台结连文化团体、大学、专业人士、地方组织等力量,将她营造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枢纽,以发掘、辨识、联想及参与等手法,使都会中仅存的历史聚落生活之道等工农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资产能日新又新,回馈社会,提升香港的城市柔韧力。

高永康先生

薄凫林牧场

高永康
个人简介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会员,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创始主席及薄凫林牧场有限公司董事。
演讲简介
薄凫林牧场标志廿一世纪香港文物建筑保育趋势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幢一级历史建筑建于1887年,为现存唯一牛奶公司高级职员宿舍,在牛奶公司1985年关闭牧场后一直空置,至2015年香港政府才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交给香港明爱及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组成的“薄凫林牧场”营运,至今复修工程已竣工,并于2022年4月开展业务。薄凫林牧场的保育动力源自薄扶林村地方社群,居民小组搭筑交流平台结连文化团体、大学、专业人士、地方组织等力量,将她营造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枢纽,以发掘、辨识、联想及参与等手法,使都会中仅存的历史聚落生活之道等工农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资产能日新又新,回馈社会,提升香港的城市柔韧力。

林社铃先生

薄凫林牧场

林社鈴
个人简介
文物保育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士、香港明爱产业主管及薄凫林牧场有限公司董事。曾参与的保育项目包括 : 大夫第、觐廷书室、敬罗家塾、九龙寨城公园、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盐田梓圣若瑟小堂等复修项目。
演讲简介
薄凫林牧场标志廿一世纪香港文物建筑保育趋势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幢一级历史建筑建于1887年,为现存唯一牛奶公司高级职员宿舍,在牛奶公司1985年关闭牧场后一直空置,至2015年香港政府才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交给香港明爱及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组成的“薄凫林牧场”营运,至今复修工程已竣工,并于2022年4月开展业务。薄凫林牧场的保育动力源自薄扶林村地方社群,居民小组搭筑交流平台结连文化团体、大学、专业人士、地方组织等力量,将她营造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枢纽,以发掘、辨识、联想及参与等手法,使都会中仅存的历史聚落生活之道等工农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资产能日新又新,回馈社会,提升香港的城市柔韧力。

黄海妍博士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黃海妍
个人简介
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从事博物馆及文物保护27年,擅长广州地方史研究、广东民间工艺史及保护传承研究、古建筑与文物保护研究等领域。
演讲简介

是次演讲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广州陈家祠安全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为例,围绕系统建设过程中北斗监测系统、白蚁活动监测以及多项数据监测后台的搭建、技术特点和数据分析情况,结合实际监测的成功个案,证明在文物建筑中引入科技保护手段,运用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发现文物建筑潜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延缓珍贵文物的寿命起到积极的作用。

石浩斌先生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石浩斌
个人简介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主要从事岭南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研究,致力于探索文物建筑的动态安全监测体系在文物建筑中应用,实现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演讲简介
是次演讲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陈家祠安全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为例,围绕系统建设过程中北斗监测系统、白蚁活动监测以及多项数据监测后台的搭建、技术特点和数据分析情况,结合实际监测的成功个案,证明在文物建筑中引入科技保护手段,运用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发现文物建筑潜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延缓珍贵文物的寿命起到积极的作用。

江咏雯女士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江詠雯
个人简介
2016加入古物古迹办事处,负责协助审批及监管法定古迹的活化及修缮工程;曾参与的重要项目包括中区警署建筑群(大馆)活化项目、前法国外方传道会修缮工程及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路灯修复工程。
演讲简介
二零一八年九月超强台风山竹袭港时,吹倒一棵生长于法定古迹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路灯旁边的石墙树,塌树严重压毁这座百年古迹。修缮团队坚持以原工艺及原材料为原则,辅以先进的三维扫描、打印和铸铁技术,成功令古迹回复旧貌。

讲者介绍百年古迹在天灾后的严重损毁情况、修缮团队如何制定保育方案、修复工程中遇到的挑战、团队如何运用原工艺及先进技术修复古迹,以及怎样透过不同渠道将成功的修复经验与不同持份者分享。

叶健雄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葉健雄
个人简介
叶健雄教授为悉尼科技大学科学学院文物保育哲学博士,一直在澳门文化局担任首席保育和文物科学专家,负责保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内的文物建筑。她目前是澳门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指导研究生探索文物建筑的保育和活化再利用。
演讲简介
当今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复杂而严峻的危机,其破坏程度不但无法估量,更持续并迅速地损害环境和生命。官员和政策制订者试图把这些损害限制于可控范围;同时,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在参与这个拯救过程。最新的研究显示,建造业及现代建筑的运行正制造大量碳排放,这促使专家们加快重新审视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因为这些材料和技术被认为是人类祖先创造可持续环境条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秘诀。是次演讲介绍澳门文物建筑保育中一些常用的本地材料的独有特性,同时阐述将传统方法和技术融入教育课程的新方法,为可持续及碳中和的未来做好准备。

范旼澔博士

纽卡斯尔大学

范旼澔
个人简介
我对考古的兴趣,主要涉及古时人类如何应对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周遭自然环境的互动,从而衍生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建立我们今天见到的历史遗迹和景观。

我目前的研究项目,是建基于我对香港人类历史的深入了解,透过创新的遥感探测及断代技术,为香港的高地历史景观,进行记录、描述和断代。
演讲简介
过往的考古学家从香港沿海低地进行大量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该处的人类活动已有约6,500年历史。然而,山脉高地一般被视作“大自然”,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致使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然而,透过广泛的遥感数据,证明香港高地早已呈现人类活动痕迹,较明显的是梯田。

是次演讲以我们的研究项目,探讨如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景观考古学、地球科学、历史研究、遥感探测、科学断代和数码地理空间分析的创新方法,研究高地景观的成果。

是次演讲以地区历史、考古和保育管理作为研究背景,探索如何使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旧地图、数码正射影像和机载镭射扫描(LiDAR)数据进行定位及空间分析;然后概述如何使用历史景观特征(HIC)进行阐释;最后,将讨论如使用剖面光释光分析和测年技术(OSL-PD)为高地的用途,建立一个时间框架。

Prof. Sam Turner

纽卡斯尔大学

Prof. Sam Turner
个人简介
过往的考古学家从香港沿海低地进行大量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该处的人类活动已有约6,500年历史。然而,山脉高地一般被视作“大自然”,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致使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然而,透过广泛的遥感数据,证明香港高地早已呈现人类活动痕迹,较明显的是梯田。

是次演讲以我们的研究项目,探讨如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景观考古学、地球科学、历史研究、遥感探测、科学断代和数码地理空间分析的创新方法,研究高地景观的成果。

是次演讲以地区历史、考古和保育管理作为研究背景,探索如何使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旧地图、数码正射影像和机载镭射扫描(LiDAR)数据进行定位及空间分析;然后概述如何使用历史景观特征(HIC)进行阐释;最后,将讨论如使用剖面光释光分析和测年技术(OSL-PD)为高地的用途,建立一个时间框架。
演讲简介
(Prof. Sam Turner為該講題論文作者之一,並不作演講。)
过往的考古学家从香港沿海低地进行大量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该处的人类活动已有约6,500年历史。然而,山脉高地一般被视作“大自然”,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致使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然而,透过广泛的遥感数据,证明香港高地早已呈现人类活动痕迹,较明显的是梯田。

是次演讲以我们的研究项目,探讨如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景观考古学、地球科学、历史研究、遥感探测、科学断代和数码地理空间分析的创新方法,研究高地景观的成果。

是次演讲以地区历史、考古和保育管理作为研究背景,探索如何使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旧地图、数码正射影像和机载镭射扫描(LiDAR)数据进行定位及空间分析;然后概述如何使用历史景观特征(HIC)进行阐释;最后,将讨论如使用剖面光释光分析和测年技术(OSL-PD)为高地的用途,建立一个时间框架。

冯紫珊女士

香港建筑署

馮紫珊
个人简介
现职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筑署总工程策划经理,自1994年起成为注册建筑师,1995年起获得认可人士(名册1)资格。她在建筑署从事专业建筑及项目管理工作超过25年,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工程方面拥有丰富和广泛的经验,包括文物建筑的活化再利用。
演讲简介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矗立于小山岗上,可欣赏维多利亚港的景色。大楼建于1917年,由花岗岩和红砖建成,属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于大楼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政府于1989年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大楼列为法定古迹。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的活化再利用始于1953年,为配合不同政府部门的用途,曾在内部进行多项改造。最近大楼已进行全面修复,为新的用途作好准备—供法律相关组织作办公地方,作为香港法律枢纽的一部份,协助法律相关组织的组成、发展及作其他相关用途。

我们将以活化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的经验,分享如何在保育历史建筑的同时,修复大楼以符合现行的法例规定和用途所需。我们亦会分享过程中所用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令这幢瑰丽的历史建筑重新绽放光芒。

罗嘉裕先生

Ptah Heritage Limited

羅嘉裕
个人简介
文物建筑保育顾问,负责建筑署的改建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项目。从事文物建筑相关工作20年,曾负责多个文物建筑保育项目,涵盖传统中式本地建筑、殖民地建筑和现代建筑,当中有简单的维修和改造、全面的保育工程,亦有详细可行性研究及大规模的活化再利用项目,规模各异。
演讲简介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矗立于小山岗上,可欣赏维多利亚港的景色。大楼建于1917年,由花岗岩和红砖建成,属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于大楼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政府于1989年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大楼列为法定古迹。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的活化再利用始于1953年,为配合不同政府部门的用途,曾在内部进行多项改造。最近大楼已进行全面修复,为新的用途作好准备—供法律相关组织作办公地方,作为香港法律枢纽的一部份,协助法律相关组织的组成、发展及作其他相关用途。

我们将以活化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的经验,分享如何在保育历史建筑的同时,修复大楼以符合现行的法例规定和用途所需。我们亦会分享过程中所用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令这幢瑰丽的历史建筑重新绽放光芒。

刘淑瑜女士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劉淑瑜
个人简介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保护科负责人,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责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等业务,完成了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等的保护与陈展。
演讲简介
东湖旅店建于1935年,是惠州最早的欧式建筑。1941年冬,日军攻陷香港,被困的文化界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险,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对此极为关注,时任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电示中共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迅速将他们营救出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东江抗日游击队开展了一场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抢救文化界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800余人。东湖旅店作为秘密大营救惠州接送站,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惠州对东湖旅店进行了修缮,开辟为营救文化名人陈列馆,成为大湾区红色教育基地最热打卡点之一。

马若龙大爵士

婆仔屋文创空间

馬若龍
个人简介
马若龙以其优秀及极具创意之作品成为国际知名之得奖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及艺术家。出生于澳门,曾就读于澳门、葡萄牙、德国及瑞典,1983年返回澳门工作。他经常应邀于欧洲、美国及亚洲之美术馆及大学参展及演讲。他是一名大学教授及社会领袖并服务于多个民间组织及政府委员会。

在1987年获澳门总督颁授文化功绩勋章,1999年获澳门总督颁授澳葡政府最高荣誉 -“英勇勋章”,以及获葡萄牙总统颁授“葡萄牙共和国大爵士勋章”。200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颁授“专业功绩勋章”。2019年获澳门国际研究所颁发“2019年特征奖”。
演讲简介

澳门望德堂区是拥有450年历史的文物地点,位于北段城墙外,建立于十六世纪,为方便收容澳门痲疯病人。该区毗邻城墙北段,由大三巴炮台一直延伸至东望洋炮台。望德堂区于1903年重建,是澳门首个有效实施城市规划的地点,涵盖社会住房和长者住宅,是现今婆仔屋文创空间位置所在。整个婆仔屋建筑群于2004年进行复修,靠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现已成为地区和澳门整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吸引了不少文化和艺术协会进驻。虽然拥有复杂的文化艺术背景,但项目只花了三年时间便完成复修工程,取得非凡成就。整个工程曾由多个国际媒体拍摄纪录,并荣获2009年澳门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

除了尊重所有原始的建筑设计、材料和技术外,我们还着意保留平凡建筑的谦逊特征。这种做法在这里并不常见,因为人们总希望炫耀财富,为建筑物复制或添加不必要的巴洛克和黄金装饰。

婆仔屋文创空间不仅公认是建筑复修工程的典范,更促进了整个片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吕舟教授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

呂舟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ICCROM Award获得者。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和实践,主持大量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规划、保护设计,参与多项与世界遗产相关监测、评估、审核及国际培训专案。
演讲简介
北京中轴线是具有潜在世界遗产价值的建筑和空间群组。其价值辨识过程是理解其内涵的文化精神传承、发展的过程。对其遗产价值的专业阐释如何转化为公众的认知,是提高市民遗产保护自觉性,促进社会广泛参与遗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北京中轴线在价值发掘和保护过程中,通过社会推广和社会参与专案,引发市民对这一遗产的关心,促进市民参与遗产价值的讲述和遗产保护,成为近年北京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

曹劲博士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曹勁
个人简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建筑学博士,研究馆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主持或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抗战时期华南办学旧址、南粤古驿道、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重点专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住建部名城委专家库专家。
演讲简介
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我国众多学府曾踏上艰辛的迁徙办学之路。粤港澳地域相连,文脉相通,三地文化教育机构在烽火中守望相助,留下了共同的教育记忆。自2019年起,广东省依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深挖抗战时期粤地教育历史为基础,开展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至今已初具规模。对抗战办学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资源打造教育文化遗产游径,举办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下,粤港澳正联动建设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容纳进三地抗战办学史迹,关联我们共同的教育遗产,将丰富游径系统的历史内涵,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是凝聚民族精神、共建人文湾区的助力。

张羽女士

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

张羽
个人简介
中山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自2019年起参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进行抗战教育历史研究及办学旧址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
演讲简介
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我国众多学府曾踏上艰辛的迁徙办学之路。粤港澳地域相连,文脉相通,三地文化教育机构在烽火中守望相助,留下了共同的教育记忆。自2019年起,广东省依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深挖抗战时期粤地教育历史为基础,开展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至今已初具规模。对抗战办学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资源打造教育文化遗产游径,举办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下,粤港澳正联动建设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容纳进三地抗战办学史迹,关联我们共同的教育遗产,将丰富游径系统的历史内涵,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是凝聚民族精神、共建人文湾区的助力。

蒋志豪先生

文物保育专员

蔣志豪
个人简介

蒋志豪先生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学士,1995年加入政府任职政务主任,处理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事务。他于1998年调任香港驻布鲁塞尔经济贸易办事处,出任香港驻欧洲联盟助理代表。

蒋先生在2002年返港后加入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负责一般收入及税收政策。他在2007年调任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负责监督选举制度与立法工作,其后他出任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政务助理,专责香港政制发展。

蒋先生于2012至2016年担任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负责处理电讯政策,期间积极参与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蒋先生于2016至2020年出任香港驻三藩市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代表特区政府与美国西部19个州份磋商,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

蒋先生自2020年11月起出任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一职。

演讲简介

由1976年订立《古物及古迹条例》至2008年成立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及其后的政策措施,香港在推行文物建筑保育方面一直不遗余力。透过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2020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香港可发挥国际视野、配合其中外共融的历史背景,成为大湾区与海外地区接轨的桥梁。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地域合作和交流,各城市可以互相配合、互补不足,在文物建筑保育上产生协同效应,宣扬中华文化,并增强香港与大湾区内人民的身份认同。

梁惠敏女士

澳门特区文化局局长

梁惠敏
个人简介
梁惠敏建筑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长期从事澳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工作,负责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艺活动、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等文化政策和工作。